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基本简介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分为七大内容,分别是:①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⑤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⑥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⑦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三、具体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一次大的转变。这一战略转变至少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真正实现从二元城乡社会经济结构走向一元。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从农业部门积累发展资本,加速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虽然短期内推动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但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而农民的收入低和农村发展滞后反过来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对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结构开始纠偏,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战略,此后又分别实行了以工补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以工促农、以城促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但城乡居民之间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上的差别并未消除。其二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从过去重视大城市发展到促进大中小城市体系建设。这样既可以减缓大城市病和大城市生态资源紧张、社会负担,又可以促进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更加均衡发展。
(一)改革社会经济体制
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需要进一步改革社会经济体制。其一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确权的基础上促进承包权在社区外自由流转;其二是废除户籍制度,给农村和城市居民充分的就业、居住的自由。土地自由流转、劳动力自由流动后,要素竞争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将更加均衡,城市的资本、人才、技术更有可能下乡,农村发展更有条件。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统一后,收入才会趋于均衡,城乡才会真正走向融合发展。
(二)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数量明显不够,质量明显更差。不能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后农村问题就自动解决了,经济和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期间几亿农村居民的福利不能被忽视。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建立投资农村的长效机制。虽然自新农村建设运动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村道路、水利、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这些投入主要靠政策推动,具体实施靠项目资金,中央及地方没有按经济发展、农民需求、经济结构、人口布局等变化作出长期规划,也没有建立长效的投资机制。没有长效的投资机制,地方和基层政府就不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投资,去农村调查时经常发现一些地区的道路是修修停停,拖工延期现象严重。长效的投资机制缺乏也导致道路维修管理养护、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转的资金缺乏,农村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利用效率不高。
(三)分类推进
中国仍处于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布局仍将出现较大变化,真正以农业为主的人口规模还将收缩,真正以农业为主业的居民点还会减少,一大批村庄或者转变为新型小城市,或者连片发展为大中城市的一部分。道路、饮水、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规模经济。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分类进行。在保证教育、医疗、养老、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道路、饮水、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优先建在人口比较集中的村镇,从而提高利用效率。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创新合作方式,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建设、垃圾处理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产业。
(四)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重点。2006年实施“村村通公路”战略以来,农村交通状况大为改观,但农村道路仍存在窄、少、差问题:①道路过窄。之前3.5米或4米的路无法会车。②道路过少。现有农村道路建设多侧重于省县、乡、村道,在连通自然村尤其是连通农户方面发展较为滞后,“断头路”较多,路网不畅,无法形成循环。③道路质量过低。相当大一部分自然村内部仍是泥土路、砂石路相通,大中型车辆难以通行,且雨雪天道路泥泞难行,给农户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投资,同时增加农村道路养护资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五)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需要继续改善人居环境,其中垃圾和污水处理应列为当前的难点和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目前,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乡村的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不足,多以简易填埋、非法焚烧等方式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处理难度大、水平低,对环境常造成危害。现在农村污水处理方式非常简单,以农户分散处理为主,通过路面沟渠直接排入田地、河流,造成了很大污染。
(六)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需要解决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差、教师收入低、教学质量不高、城乡和地区之间教育差距大等问题。办学条件差、教师收入低导致:①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③缺少专业教师。目前,农村学校在教师专业结构方面,不同程度地缺少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一些小学还缺少专职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七)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村居民医疗保险问题。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乡镇、村干部及农民普遍反映筹资标准增加过快,村民难受其重的问题。收费过高,农民参保意愿不强,乡镇和村干部收缴医疗保险费用的工作难度显著增加。
(八)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①建议将村委会和社区干部的任期调整为5年,实行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和村委会成员“三合一”选举,统一登记选民、统一选举,便于有关机关、组织集中人、财、物,统一领导、统筹安排、统一组织发动。②要继续鼓励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政策确保自然村村民自治有效运行,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③发挥村规民约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村规民约应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制定,符合村民的利益。村委会可建立执约队,监督村规民约有效实施。从实地调查来看,只要村委会有压力,认真办,村规民约在很多村都得以顺利执行到位,能大量减少行政成本。④经济发达地区应该积极吸纳社区流动人口中的部分常住人员,带动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在社区决策方面,政府要完善听取流动人口意见的制度,健全流动人口利益代表机制,合理设置社区议事机构中流动人口代表的比例。不断创新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方式,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同时,促进流动人口利益与社区利益有机结合,构建社区利益共同体,激发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以此破除社区治理的封闭性。
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践行“共同富裕”理念的重大战略,是我党心系人民的深刻体现,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在过去的乡村工作中,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乡村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立足新起点,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实现乡村振兴,先要让农村产业“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产业振兴的重要性,曾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一直以来,农村给人的印象就是“春种秋收”;“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农业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而新时代下,浙江省莫干山镇坚持发展民宿和旅游产业,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强镇的发展战略,创建了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乌镇乌村强调在对乡村原有肌理进行系统保护的基础上,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传统生活氛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实现乡村振兴要先在农村产业上下功夫。
实现乡村振兴,再要让农民口袋“鼓”起来。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抑或是跨入新时代下,人民都是推动整个工作进程的关键所在,而农民又是人民中发展较为薄弱的环境,因此保障农民生活富裕又显得至关重要。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除贫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仍然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只有让农民先富裕起来,他们的生活才能有改善,农村的生活才能有保障。因此,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民富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乡村振兴,更要让农村环境“美”起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我们国民经济水平已经有了极大地提升,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给我们城市的发展蒙上一层“面纱”。山上种茶,山下有花;阡陌田间来,修溪绕农家……乡村,本应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有种世外桃源之感。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推动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乡村环境美起来,乡情风韵显出来。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三农”工作,要着眼国家重大战略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抓好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永葆初心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具体举措
9月17日,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乡村振兴助农工程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来自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国家农工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及媒体代表3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本次活动由大有兴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发展协会理事单位(乡村振兴助农工程活动办公室)等联合主办。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副会长刘福合代表指导单位致开幕辞,他说:“中国乡村发展协会的前身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成立距今已经快30年了,在这30年里,协会为我国脱贫事业做了很多实事,像人才培养、医疗健康、产业帮扶等等。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将一如既往推动三农发展,扎扎实实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真正助推乡村振兴阔步前行,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乡村。”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乡村振兴助农工程办公室主任解堃在主旨演讲中谈到,基于目前全国乡村振兴整体态势下,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意义深远且责任重大。助农工程活动办公室将以助推农业产业链增值为核心方向,辅导农业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打造一批具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实现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继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在圆桌论坛环节,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国家农工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平克军等人分别就如何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怎样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会长李延平在致辞中说,乡村振兴助农工程对乡村发展及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愿意携手助农工程共同努力与发展,结合各省市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找出当地特色进行复制,将助农工程有序推进。
活动最后,国家农工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平克军,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原司长、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副会长刘福合, 等人共同启动了助农工程活动。
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挖掘新业态、新模式的潜力,需要有效提升农民各方面技能,更离不开‘三农’情怀深厚、创新潜力突出的一大批新农人。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一起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六、近期发展和新兴模式
乡村振兴,农业是关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党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就是要优化农业振兴这个支撑,夯实农业振兴这个基础。
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让农民增产增收、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着力培育强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大力开发农业多样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产业兴才能乡村兴,我党要引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
坚持质量兴农是重要要求,提升特色产业质量品牌。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打响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由高产量向高质量转变,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新格局。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多次就乡村旅游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产品升级、服务优化。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村、旅游小镇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而乡村旅游也成为人们放松身心、寻觅乡愁的重要选择。
(一)高位推动 蓬勃发展
接受山水间的邀约、品尝山水间的美食、送出山水间的寄语、完成山水间的“乡村推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在央视一套周六黄金档热播,节目带领观众一同感受24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山水有情、田园生机、温暖乡愁。今年上半年,央视老牌综艺节目《正大综艺》全新改版,每期聚焦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通过多元互动的视听手法,展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新面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带观众领略“不看不知道,山河真美妙”。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十年乡村“蝶变”的生动体现,更日益成长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乡村旅游纳入“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布局之中,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乡村旅游发展作出安排。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务实举措,推动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迈上快车道。
2014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旅游局等7部门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2016年9月,原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发布《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2018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次从近8亿跃升到30亿,年均增速超过20%。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发展造成重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长线旅游恢复较慢,而近郊游、乡村游愈发受到游客的青睐。同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统筹做好乡村旅游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市场复苏有关工作的通知》,推动乡村旅游市场持续复苏发展。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春生夏长 万物并秀”“乡村四时好风光——乡村是座博物馆”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聚焦节假日、暑期等游客出游需求,更好服务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成为旅游的从业者,也让腰包逐渐鼓起来的他们走出家门口、成为旅游体验者;不仅让乡村成为‘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旅游目的地,也让乡村成为‘背上行囊走四方’的旅游客源地。”在2021年8月27日国新办举行的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这样形容乡村旅游发展成果。
(二)模式创新 因地制宜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全面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种特色发展模式,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
——旅游与扶贫相结合,以旅游带动脱贫致富。
“这里有文化广场、山货特产店、民俗技艺坊、特色小食街……周末过来玩一趟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游玩的刘先生说。阜平县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地方扶贫考察的首站。十年来,骆驼湾村将扶贫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出餐饮住宿、培训拓展、娱乐休闲多种旅游业态。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50元,2021年增长到了1748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像骆驼湾村这样依托旅游扶贫发展的还有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十八洞村将乡村旅游作为五大稳定产业之一,大力实施乡村旅游脱贫工程。2018年,十八洞红色旅游景区接待研学考察游客达3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28元,同比增长19%,成为乡村旅游脱贫的典型代表。
——依托优质生态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化屋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部乌江源头六冲河畔,依托乌江源百里画廊天然山水风光和苗族村寨的优势,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2021年,化屋村接待游客突破65万人次,同比增长300%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9万元,村民纷纷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
——依托优秀民俗文化,带动文旅融合发展。
走进福建省龙岩市南江村,修葺一新的土楼、装饰别致的民宿让游客沉浸其中。南江村完好保存了23座形式各异的土楼。依托独特的土楼资源,南江村着力打造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旅游,建设成“读旅朝阳楼”和“读旅东昌楼”土楼民宿,丰富游客体验,让土楼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以民宿为核心体验产品,围绕旅游“吃、住”等元素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依托知名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多样化配套服务或差异化旅游产品;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村人居环境,围绕乡土景观与农业生产形成多元化旅游体验产品……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初步形成了乡村民宿带动型、民俗文化依托型、景区发展带动型、生态资源依托型、田园观光休闲型、旅游扶贫成长型等代表性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共遴选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199个;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正蓬勃发展。
(三)全面带动 提质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为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的产业动力。
9月23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广大“三农”战线上洋溢着一派喜庆氛围。农民丰收,也离不开旅游的一份力量。据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确定了2.26万个具备旅游发展条件的贫困村,作为旅游扶贫的重点对象。据文化和旅游部监测点数据,2019年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33.3%。
“来乡村旅游,除了领略湖光山色,更重要的是寻找记忆中的那份乡愁。”近日,湖北省京山市举办首届乡村文化旅游活动,锣鼓声、歌舞声、欢笑声不绝于耳。乡村旅游发展,让广大乡村守住了“乡愁记忆”,让濒临消失的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以活态化方式进行传承创新,让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得以广泛传播。
乡村旅游发展还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据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监测数据,乡村旅游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覆盖率达到91.9%,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到72.5%,接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户比率为63.1%,实现了山更青、水更绿、生活更美好。
在今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十年来,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效益不断凸显。
如今,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正走在提质升级的快车道上。江苏制定《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行动计划(2021—2025年)》,通过乡村旅游专家驻村辅导,解决基层乡村旅游专业力量紧缺问题;浙江持续推动万村景区化行动计划,开展景区村、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民宿的旅游“微改造、精提升”工作;云南开展乡村旅游抽样调查、统计选点调研、监测体系建设等工作,为乡村旅游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十年奋斗,再谱新篇。新时代乡村旅游将更加具有优秀乡土文化的时代内涵,更好传播当代中国建设成就、文明成果和价值理念,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吸引力、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亮丽名片。
如今,日趋完善的通信设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弥合着城乡的数字鸿沟,直播电商、智慧农业、远程医疗……如今的中国,数字化、信息化,已经融入中国乡村生活的场景,偏远的小村庄,也能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金泽盛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自承接乡村振兴项目以来,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能够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给祖国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前人们跃然于纸上的蓝图成为真实的景象,让中国更加巍然地屹立于东方!